臨猗雙塔,座落在臨猗縣城北隅。據《猗氏縣志》和明萬歷年《補修浮屠記》碑文記載,創建于隋唐年間。但據1995年4月,清理西塔地宮時,發現有《大宋河中府猗氏縣妙道寺創建安葬舍利塔地宮記》石碑中記述,葬時為北宋熙寧二年(1069)。
據此,臨猗雙塔應為宋代創建。 雙塔寺在北宋前名曰“永福院”,宋代名為“妙道寺”,明康熙年間更名為“雁塔寺”,后又名為“雙塔寺”。歷代寺院佛殿巍峨,雄偉壯觀,佛像樓亭,鐘聲洪震,諸僧數千,香火不斷,實為猗氏一大名剎。千百年來,滄桑變遷,今寺院已毀,僅存雙塔。 雙塔,分東西兩塔。東塔,座東向西,磚灰結構,方形七級,高約40余米。一層西面壁有拱狀券門,塔中為佛龕,以上均為實心柱。一、二層密檐下為磚雕四鋪作斗拱,三至七層均為迭澀伸出或收剎密檐。五、六、七層,四面均有4根隱形倚柱,支撐在檐下,在此三層西面的倚柱中,各飾有一隱形拱狀券門和兩個橫欞窗,造型非常美觀。 西塔,座西向東,磚木結構,方形九級,塔形為仿樓閣密檐式。塔體一層東面,壁有拱狀券門,直通塔內,一層由外壁、走廊梯級、塔心柱三部分組成,可順時盤旋而上,直至二層。二層以上為中空,直通塔頂。?
臨猗雙塔,不僅年代久遠,而且在建筑學上,有著極其珍貴的科學價值。雙塔的建造,是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當地日月出沒的時刻和方位,巧妙地規劃了兩塔的布局。每逢農歷三月十六和七月十六的早晨,正月十四和九月十四或十五的傍晚,日出月落或月出日落時,日月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,照射雙塔,使兩塔分別產生的倒影,在兩塔中心連接線上交合在一起,“日光月光同時照,東塔西塔影相交”,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傳說的“雙塔交影”的奧秘。 雙塔不僅建筑獨特,而且雕繪畫藝術非常精美,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,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。
景區票價:
15元
運城臨猗縣城內北隅
景區特色: